8/30/11(二)
北京街頭四處可見各種名為「(文化藝術)學校」的補習班,如「精誠文化學校」、「巨人學校」、「龍文學校」…等。ZY對於我將北京街頭的「學校」等同於「補習班」不太滿意,他認為「補習班」是成績不佳的學生為了趕上班上平均程度而參加的補強班,「學校」則是幫助學生精益求精提高程度的機構,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8/30/11(二)
北京街頭四處可見各種名為「(文化藝術)學校」的補習班,如「精誠文化學校」、「巨人學校」、「龍文學校」…等。ZY對於我將北京街頭的「學校」等同於「補習班」不太滿意,他認為「補習班」是成績不佳的學生為了趕上班上平均程度而參加的補強班,「學校」則是幫助學生精益求精提高程度的機構,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8/29/11(一)
今天ZY開始兌現他開的旅遊支票。首先登場的是雍和宮。雍和宮門票是一片光碟,票價25塊錢。雍和宮原來是雍正當王爺時的府邸,後來改為行宮,雍正駕崩後,乾隆將雍和宮改為喇嘛廟,成為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廟。
8/28/11(日)
今天的遊記是個會議記錄,主角是知名帳篷劇導演兼編劇的櫻井大造。好啦,說實話,去年夏天結束前我對櫻井大造這號人物一點概念也沒有,也不知道什麼叫「帳篷劇」。ZY去年回北京在機緣巧合下看了一齣帳篷劇,回美國後向我描述,我才第一次知道櫻井大造和帳篷劇。帳篷劇,不是露營搭帳篷演出的戲劇,而是有更嚴肅的動機和目的,是一種拒絕與資本主義妥協與威權政治合作、企圖以非主流形式喚起社會道德與正義的戲劇表演。帳篷的樣子就像台灣常見的露天流水席搭的篷子,演一場搭一次,演完馬上拆除。由於目標觀眾是小眾,帳篷規模並不大。帳篷的搭建拆卸都是演員親力親為,而這也是演出帳篷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為的是從中體驗帳篷劇的精神。不過再說一次實話,這種精神太抽象了,我體悟不到,不知如何以筆墨形容。
8/25/11(四)
8/24/11(三)
ZY開了好幾張支票給我,包括:北大、清大、故宮、後海、北海、長城、頤和園、圓明園、還沒慘遭拆除毒手的城門、798現代藝術特區、水立方游泳、看3D電影、包子舖、正宗北京炸醬麵、便宜又好吃的小吃、巴啦巴啦。在開這些吃喝玩樂的支票之前,ZY已經答應了一張重量級的支票:一份學術雜誌的稿約。任何一個秉性溫良恭儉讓的已婚婦女都會認為老公的學術前途比自己的玩樂重要得多,所以空白的那幾天我就跟著ZY去國家圖書館陪他兌現學術支票。他寫支票時,我就寫遊記(大陸印象-北京123456就是這麼寫出來的)。
8/20/11
今天在家吃完午餐才去國圖。乘車的人潮減少了,但國圖卻一位難求,只見不少人靠著書架坐在地上用功,於是我們採取B計畫,到附設在國圖內的咖啡廳。沒帶電腦出門又不能把國圖的書借出閱覽室的我在咖啡廳無所事事,總不能盯著ZY寫論文,於是跑到了同樣附設在國圖裡的「現代書店」(「書」是寫繁體字的)。
8/19/11
在地鐵車上或公車上,ZY總是提醒我注意北京的南腔北調,雖然我從事耳朵必須很敏感地聽出發音錯誤的語言教學,但是在生活中就放任耳朵休息,聽到南腔北調也不太在意。走在路上,ZY也會突然對著一段已經從我耳邊溜走的話音說那是正港的北京腔。北京腔的特點是語速快,語音有點模糊,抑揚頓挫起伏大,當路上各種聲音川流不息掠過耳邊,這些語音特色再融合在一起,我就常常來不及聽懂,再加上多得讓我來不及分辨的南腔北調,所以我實在沒資格談論「北京話」這個話題。
8/18/11
朋友早我一步到北京,在中科院講學一個月,因身體不適提早回台灣,卻發現將存有重要資料的隨身碟遺留在旅館或中科院某處。正好我待到北京,因此托我與中科院的人聯繫,幫他取回隨身碟。
8/16/11
地鐵和公車是北京市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北京公車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分別為不同的客運公司營運。一是車號前有「運通」字樣,如「運通104」,一種是有「特」字樣,如「特5」、「特8」,另一種則沒有任何字樣。有「特」字樣的車為雙層公車,其他兩種都是一層公車,有的是短車,只有一個車廂,有的是長車,有兩個車廂相連。公車內慣常沒有冷氣,夏天乘坐時一車帶著汗味和體味的沙丁魚擠在車廂內蒸騰熱氣,那氣味恐怕不太好受。
8/15
到達北京了。我們在桃園機場第二航廈搭海南航空,在機場櫃台的服務人員是台灣人,飛機上的空姐就是操大陸口音的了。這班航班與台灣或美國的航班不同的是,飛機起飛後艙務長會向機上乘客介紹空姐,三位空姐就站在走道最前面一一向乘客敬禮,介紹時還有乘客舉起相機想拍照呢,害得空姐必須一邊帶著微笑,一邊以唇語數次告訴乘客不能拍照。飛機降落前,三位空姐再次集合在走道前,由艙務長發言感謝乘客的搭乘,空姐們向乘客敬禮答謝。我忍不住想,這些美麗的空姐在兩岸的往來航行中,說不定能結識不少官商大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