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26/11(五)

萬壽寺

萬壽寺是大陸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翻譯成台灣話就是國家級古蹟的意思。萬壽寺原名聚瑟寺,唐朝時修建,明萬曆五年改名為萬壽寺,清光緒初年毀於大火,現在看到的建築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新修築的,做為清皇室的行宮,慈禧駕臨頤和園時會在萬壽寺拈香禮佛歇腳吃茶點。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給了我想像空間,眼前出現經過精心照看維護而風華再現的古建築群。門票10塊錢人民幣,站在維護和管理古蹟的立場,收門票是應該的,也愈發加強了我的想像的信心。踏進萬壽寺(當然,背包要先接受掃瞄檢查),ZY先進攻內部看展覽和說明,我趁著雨停的空檔搶拍外部。寺院內蒼松翠柏枝葉繁茂,屋簷廊柱和地下石板經雨水洗潤,使得萬壽寺更顯清幽。在如此清雅的氛圍中,有幾棵古柏樹和迴廊被圍以層層疊疊的紅色祈福木牌,祈求親人的平安健康長命百歲,這種庇佑正好與寺名相呼應。拍照完畢,我也加入ZY的參觀行列,看到一幅描繪清朝皇族在萬壽寺外聽講佛經的畫作,畫中的萬壽寺山門正是我幾分鐘前穿過的,古今時空在那一瞬間交錯把我帶進了歷史的院落,令人感慨良久。

P1010224.JPG  皇族聽講佛經圖 P1010244.JPG  今萬壽寺山門

P1010218.JPG 紅色祈福木牌     P1010231.JPG  雨中萬壽寺



現在的萬壽寺沒有香火,嚴格說來不是寺廟(沒看過收門票的寺廟),1985年被改為北京藝術博物館後,萬壽寺就揮別宗教淨土了。這處「藝術」博物館所謂的「藝術」,是一些佛教經卷、小佛像,以及清代的玉石象牙器皿用具。展廳都在配殿,空間大小也就差不多是一個公寓房間的大小,大一點的就像一間二十人會議室,展示玻璃櫃沿牆放置,留出中間的參觀空間,展品的數量與規模相當有限。主要的殿宇都分布在中軸線上,除了幾間大殿如天王殿、大雄寶殿等開放以外,大部分配殿、大殿、慈禧梳妝的閣樓都不對外開放,我覺得被阻擋在歷史的大門外。


P1010232.JPG 慈禧的梳妝閣樓  P1010235.JPG 皇家園林

大雄寶殿內供有三尊巨大的佛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一尊小小的毗舍婆佛像,以及面目各異的十八羅漢像,但都以紅色帶子圈在安全範圍內,將佛像和十八羅漢束縛在一個「物」的形體內,置放在一個被觀視的空間裡。寶殿內光線昏暗,佛身沾染塵埃,若不是遊人的氣息,殿內只是一片死寂,很難想見昔日的光華。我們帶著敬畏的心情瞻仰既沒有香火又蒙塵的佛像,卻聽到帶團聚在佛像前的導遊巧舌如簧誘導遊客捐獻香火,他的邏輯由幾個成分構成:機緣難得,這裡燒過的香拜過的佛,就等於拜了全世界的佛,增福添壽這裡最靈驗。歷史的大門一聲轟然巨響,在我眼前關上了,我的想像也破碎了。原來寺院內的祈福牌都是假香油的名義所行的金錢詐騙術,收斂了那麼多所謂的香油錢,卻連佛身和供桌上的塵埃都懶得拂拭,難道「重點保護」的方法就只是不破壞嗎?

 

回家以後上網搜索,才知道萬壽寺剛在五月間被曝光與旅遊公司合作斂財的醜聞。我們那10塊錢的門票頓時粉碎成了詐騙集團開的玩笑。

萬壽寺的新聞連結看這裡:

http://big5.ce.cn/cysc/fdc/fc/201105/31/t20110531_20985142.shtml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6724/2011/05/31/5431s3264131.htm

P1010243.JPG 標語要寫得嚴正,行為由錢伯伯決定   

水木清華

上午我們在萬壽寺躲過了綿綿細雨,下午直奔社科院的讀書會場地:清華大學。清大是清朝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赴美留學,創建時間與民國同時,所以今年清大也熱烈慶祝百年校慶。清華建校時文理工並重,是一所綜合型的大學,後來中國全國於1952仿照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調整院系,將清華的人文、理學、農學、法學等院系劃歸北京大學,留下工學院。直到1985年,才又增設屬於清華的文理學院科系。

 

清大所在地原是皇家園林,由「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清華」之名來自東晉詩人謝混的《游西池》的詩句「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這句詩引申出「水木清華」一詞,意為「池水清澈,樹木華美」,後來就成為清華校園內早期建築群的代名詞。2010年清大榮登美國財經雜誌評選的14所全球最美大學校園之一,是亞洲學校唯一上榜者。

 

這次讀書會討論的是1950年出版的42、43兩期「中國青年」雜誌。看來漫不相干的文章,在負責導讀的CK(ZY的大學同學,現在是社科院的研究員)梳理下,意義清晰了起來。他們談論50年代中國社會與共產黨面對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其背後的邏輯。我對那段天翻地覆的歷史只有粗淺的了解,無法參與深入討論,被動接收超量新信息的結果,就是眼皮越聽越沈重。我基於禮貌強打精神,但是大家都看得出來我的「努力」(好丟臉啊!)。散會後ZY問我跟著他參加讀書會,會不會覺得無聊沒意思?我說我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去的,就算不能進入他們的對話語境,我也學到了他們如何從一篇平淡無奇的文章中發掘當時社會面臨的問題,如何將一句口號一個運動放在歷史的脈絡中檢視其意義。這種眼光和問題意識,需要深厚的學識累積和對學術本質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培養出來。反觀自己的學術訓練,我只能自嘆弗如。

 

讀書會結束後,我們參觀著名的「水木清華」校區,直到天邊響起隆隆雷聲,我們又躲進清華校內的餐廳吃晚飯,吃完出來雨也停了。ZY帶我去與清華毗鄰的北大看夜景。

P1010245.JPG   P1010246.JPG清華二校門

P1010251.JPG 清華學堂 

 

一塔湖圖遊北大

北大最有名的入口是西門,入校前必須接受檢查。堂堂校友返校要接受檢查?這種屈辱ZY可不受,所以我們從小東門進北大,然而這第一印象並不太令人愉悅,一走進小東門,撲鼻而來就是一股便溺蒸乾後的臭味,左邊是被打碎成塊的牆瓦堆積在角落,右邊是玻璃牆面的建築,唯一有古風的博雅塔被纏上刺眼的燈泡,在未名湖邊上無奈佇立著。

 

據ZY的解說,北大老校區燕園原是燕京大學所在地,後來燕京大學被解散,燕園由北京大學接收。北大學生最常光顧的地方是博雅塔(其實是一座水塔,但塔型古意盎然)、未名湖(博雅塔在湖邊上,冬天可結冰形成一個天然的滑冰場)、舊圖書館,北大人戲稱之為「一塔湖圖(一塌糊塗)」。

 

照ZY的分法,現在的北大校園分為最美和最醜的兩個部分,燕園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建築群,與自然的湖光山色相互掩映,是最美的部分。他考大學前曾造訪北大,第一眼就深受北大秀美的校園景致所吸引。北大培育他的是中國語言文學系,在一座小小的三合院落裡,矮矮的院牆為中文系的師生隔出一方幽靜的天地,跨過院門,在闃靜的院子裡,什麼雜慮都沈澱了下來,正是做學問的最佳狀態。我們穿梭在漆黑的燕園裡,夜色把我們帶回到曾經獨領學術風騷和蘊育社會思潮的大師林立的時代,在那樣人文、建築、自然合一的氛圍中,任誰都會不由自主地追隨大師的腳步,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時代在推進,北大校園也在轉型。一些校地被出賣了,新的校舍建起來了,但是新建築像是任性不願意融入在地文化的外地人,一身灰敗的氣色,戴上一頂傳統屋簷的帽子裝模作樣,又想恣意改造沈穩的在地文化,於是面貌顯得張狂猙獰,更不用談內涵與氣度了。北大的精神失落在水泥叢林裡,教人不堪回首。

 

離開前,ZY答應我找時間於白天再遊北大。燕園的美既適合在月光下品味,也值得在晴空下賞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aoguan 的頭像
    tiaoguan

    嘟嘟兔的隨想世界

    tiaog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