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11(四)
ZY雖然寫完雜誌稿,但明天有場社科院的讀書會,吃喝玩樂的支票繼續往後押。今天我們去首都圖書館讀書。
首都圖書館類似台北市立圖書館,原址在曾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學府的國子監,後來移址到新館。「新館」又給了我想像的空間,並且一如既往地在不久之後擢破我的想像。首圖跟國圖一樣,個人背包必須寄存,仍然讓我不滿與不解的是背包存放處依然設在圖書館外,在衣褲沒有口袋的情況下,我兩手分別拿著錢包、紙筆、相機、面紙隨身包(上洗手間用)、水瓶,陰沈的天氣讓我很想再把雨傘掏出來帶進館內,但是兩手已經客滿,只能動嘴,抱怨首圖莫名其妙的設計,新館偌大的空間寧願閒置讓讀者沒必要地走來走去,也不願意容納一個小小的背包寄放處。要是突然下雨,叫讀者淋雨去取背包拿雨傘就對了。
入館前,ZY先帶我到地下一樓的美食廣場聞香一下。在地人有種責任心,總要端出最好的菜色讓客人飽餐一頓才算盡了地主之誼,就算那菜是別人炒的。去過台北的ZY,回到北京才發現北京餐廳的密度沒有他自以為的那樣高,企圖把我養胖的他對於飯館一家難求的國圖恨鐵不成鋼,首圖是他一雪前恥的希望。中午我們在首圖的美食廣場各點一「缽」過橋米線,吃得很滿意,而ZY除了肚子滿意之外,對首圖美食廣場沒有讓他漏氣的表現也相當嘉許。
回到圖書館。今天跑到首圖,是因為首圖沒有無線網路,但有ZY要看的文學舊雜誌,所以今天不帶電腦輕裝出門。下午帶著滿意的胃袋回到座位上不久,頭頂上方卻傳來鑽洞機的聲音,一聲聲隔空在我的神經上鑽洞。鑽洞機休息的空檔,身後傳來有完美癖的志工人員整理書架的聲音,整理的方法是拿著鐵書檔從書架一邊到另一邊,將凸出來的書逐一敲進一本書緊挨一本書的書架去,讓人側頭瞇起一隻眼從書架這一頭看過去,只看到一片平平整整的表面,就像一面沒有任何疙瘩的書牆一樣。志工整個下午一分鐘也不懈怠地整理,與鑽洞機商量好在圖書館上演噪音「交響曲」--噪音交相狂響曲。在北京找個適合安靜念書讀書的地方實在很不容易。
兩缽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小知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87%E6%A1%A5%E7%B1%B3%E7%BA%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