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交響樂團的基本配置可分為四大聲部,分別是絃樂聲部(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木管樂聲部(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銅管樂聲部(圓號、小號、長號、大號)、打擊樂聲部(定音鼓、小軍鼓、大鼓、鑔)。除了這基本的四個聲部,另有特性樂器,如豎琴、鐵琴、木琴、鑼。每個聲部所配置的樂器,都照顧到低、中、高音的分布,絃樂聲部樂器數量的多寡又取決於管樂聲部樂器數量的多寡。這樣音高、音色、數量的配置,使一個交響樂團得以奏出和諧悅耳的音樂。
人與人的相處,不也像是一個交響樂團嗎?在一個團體中,具某種個性思想的人無法獨自與其他個性思想不同的人和平相處,總要有一、兩個個性思想相同或相似的人互相照應、聲氣相通,才能在團體中生存下去。有些人的個性思想較鮮明,在茫茫人海中只能找到有限的共鳴或僅僅相近的的頻率,一如在木管聲部與銅管聲部中,每樣樂器只配置兩到三件,音色較獨特或只做伴奏用的樂器甚至只配置一件,如大號,然而大號也還有圓號、小號與長號與其同伴;有些人則易於融入群體中,與思想個性相近或相異的人都能和平相處,這種人可能佔多數,也是一個群體中佔最大比例者,有如絃樂聲部中的小提琴與中提琴。而思想個性最獨特的人也是最孤單的,在群體中找不到同伴,只因為能做出特別貢獻,也成了群體的一分子,一如低音大提琴和打擊樂聲部的樂器。
好的團隊運作,必須能讓不同的聲音都有表達與表現的機會,並且讓不同聲音和平共處,創造團隊最大的利益;團隊中的成員,也必須認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傾聽其他聲部成員的聲音,配合自己所屬聲部同伴的聲音,調整自己發聲的時機與強度,不搶鋒頭、不破壞和諧,才能在團隊中悠游自在又能發揮所長。
這個團體,大到世界、國家、族群、職場,小到家庭、兩人世界,都可以用樂隊運作模式來檢視,然而要達到世界和平、國家安定、族群和諧、職場相安、家庭和睦、兩人水乳交融,其實操作起來複雜得多,因為總有不願妥協屈就、無法理解不同立場與歧見、難以包容差異的衝突發生,因此關係有裂痕的多,天衣無縫的少,然而是否該執著於難得的完美,而放棄有裂痕的關係?或者,打破完美與裂痕的對立,讓裂痕成就完美?人生最甘甜的滋味,往往是經過挫折後最平凡的事物所帶來的感動,正是努力走過一連串的困頓與不順,才成就出生命的意義與厚度,所以與其害怕逃避一段關係的裂痕,不如欣賞面對裂痕,感謝每一道舊裂痕所帶來的領悟,讓下個階段有不同的風景,即使不免仍會產生裂痕,也能學會如何降低裂痕的傷害,終有一天,當心裡能坦然接受不完美,距離完美也就不遠了。
後記:這是華南理工大學的開放課程之一: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 http://v.163.com/special/cuvocw/zoujinjiaoxiangyue.html
若在大學時聽這堂課,我可能只寫得出第一段吧!